本文转自:海东日报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
□本报记者 贾丽娜 摄影报道
“原来英语可以这么有趣!”近日,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辖区二年级的学生李轩举着自己制作的英语单词卡片兴奋地说。在化隆路社区与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打造的公益英语课堂上,这样充满惊喜与收获的瞬间,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和青海民族大学联合打造的创新课堂,以‘课后托管+英语启蒙’双模式,有效破解了辖区留守儿童与新就业群体子女课后无人照料、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难题,成为孩子们知识与欢乐的温暖港湾。”化隆路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友珍介绍说,为切实解决社区内部分孩子课后教育难题,化隆路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我们在原有的红领巾托管班基础上,联合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精心打造了这一公益英语课堂,目前已有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加入,化身孩子们的‘成长伙伴’,用爱心与专业知识,陪伴孩子们成长。”张友珍说。
记者走进公益英语课堂,扑面而来的是学生与志愿者老师们满满的活力与热情。教室内张贴着色彩鲜艳的英语字母海报,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着趣味动画,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眼神中充满期待。
据了解,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需求,志愿者们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低年级课堂如同“单词寻宝乐园”,孩子们手持任务卡,在趣味游戏中轻松解锁动物、颜色等基础词汇;高年级课堂则摇身一变,成为“情景模拟剧场”,从超市购物到问路对话,一个个真实场景让英语学习“活”了起来。
“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游戏节奏,比如发现他们对动物单词感兴趣,就设计了‘你画我猜’的竞赛环节。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为了赢得比赛争着用英语表达,我特别有成就感。”志愿者陈老师分享道,他们还巧妙运用了多媒体资源,通过动画配音、互动课件等形式,将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让孩子们可以更轻松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课堂之外,志愿团队还为每位孩子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认真记录他们的学习点滴与进步。从单词掌握量的提升到口语表达的突破,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家校社沟通的重要依据。
“孩子以前害怕开口说英语,现在每天都主动练习,还教我们唱英语儿歌,英语课堂带来的积极变化,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更让整个家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家长李女士对此深有感触。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期间,化隆路社区还组织了“亲子英语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参与互动,一起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学习,这个活动让我们既能增进感情,又能见证孩子的成长,希望以后多多举办。”活动现场,家长王先生和孩子合作完成了英语情景短剧颇有感触地说。
如今,公益英语课堂已成为化隆路社区孩子们每周最期待的活动。这种“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延伸了教育的温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合力。截至目前,这场跨越校园与社区的公益英语课堂已成功举办5期,共计125人次参与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它不仅架起了知识传递的桥梁,填补了课后教育的空白,更书写着教育工作者、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动人篇章。
嘉创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